写在前面:
本文没有任何广告,请放心阅读
今天的文章内容一共来自这几个方面:
一、我和一个理财师近6个小时的沟通(4小时的视频通话讲解+近2个小时的电话沟通);
二、出于“偏信则暗”的考虑,我又和一位金融行业国企高管通话了1个小时,主要是对“一”的验证;
三、购买的一个家庭财产配置的课程,今天下午已经全部看完(主要是为了保证内容尽可能少出现客观错误);
四、这几年看过的跟资产配置相关的书籍、科普文章和视频。
但即便如此,我也不能保证文章里每一个点说的都是正确的,仅供参考。
一、两个关于理财的常见误区
1、“理财”就是“买点理财产品”
首先对“理财”更准确的解释是:通过对自己资产的合理配置,提升资金的效率。
“买点理财产品”最多算是这里的一个环节。
我见过最常见的“理财方式”是:一部分钱存余额宝,剩下都全都买稳健型理财。
希望通过这篇文章,能让你的理财方式有所改善。
2、没钱就不用“理财”
罗伯特 · 清崎在《穷爸爸,富爸爸》里提出过一个概念,叫“老鼠圈陷阱”——一只老鼠不管在圈里跑的多努力,其实都在原地。
指的就是一些工薪阶层只顾埋头挣钱,几年甚至十年后,依然没有什么净资产。
知乎上有个问题:
那些在北上广拥有多套房子的人,为什么不愿意卖掉一套房子实现财务自由?
有个在广州拥有五套房的答主分享了一个观点:
当然不会卖,因为持有房子才能实现财务自由。
这句话背后的原理也很好理解:
现金本身不会增值或带来收益,但资产会。
所以理论上来说:
我们大部分普通人挣钱后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——一步一步将它们转换为可以增值或带来收益的资产。
也就是大家常说的,把自己挣的钱拿去买会生金蛋的鹅。
但即便知道这样的道理,真正落起地来是非常困难的。
这也是困扰我多年的一个问题,但这几天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和学习,我终于把这件事逐渐落地了。
今天这篇文章就是写给大部分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看的,全文较长,可以先收藏。
二、四个账户
下面这张图,是一家叫标准普尔公司通过调研全球十万个资产稳健增长的家庭,提炼出的一张“标准普尔家庭资产象限图”。
有人说这张图的比例很扯淡,譬如“保命的钱”(也就是在保险方面的支出)竟然占到了20%!
但如果不看这些细节,给自己或者给家庭设立四个账户,专款专用,对提升资金的效率本身一定是更有建设性的。
也有人建议这样设立四个账户:收入账户、保本账户、投资账户、保险账户,本质其实差不多。
另外,每个人的风险偏好、收入水平、从事的行业、掌握的知识也各不相同,所以每个账户的具体比例只能作为一个参考。
譬如我前面提到的那位金融行业国企高管,他放在“风险账户”的钱的比例超过了总资产的一半,这个就不是我们普通人能随便模仿的。
所以,本文主要分享一些落地思路,大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三、整理资产
在正式拆分四个账户之前,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“资产整理”。
第一步,算出自己的净资产
净资产=资产-负债。
资产主要包含:存款、理财、基金、房产等;
负债一般为:消费负债(花呗)和资产负债(房贷),如果有其他类型的负债也算上。
建议可以周末下午专门留时间来做这件事,正好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,整理下所有的银行卡,没准有的卡里会有些之前忘记的余额。
整理完之后,可以把一些已经不太用的银行卡里的钱转到常用的银行卡里。
正常来说,整理完之后,你会发现你的净资产会比你以为的要多一些。
第二步,计算自己的盈余
盈余=收入-支出。
收入主要分为主动收入和被动收入,主动收入一般就是我们的工资,被动收入通常就是各项资产带来的收入,譬如理财的收益或者房租。
支出除了日常开销、人情来往,猫、狗、车,这些都会产生额外消费,也都要算上。
譬如我家狗一年产生的消费差不多是3000。
另外就是会有一些其他的消费,譬如有些人每年要花钱买书、买课、买手办、买游戏等。
尽量多算,不要少算。
计算日常开销,如果平时没记账的习惯,可以直接查下自己微信和支付宝最近三个月的账单,然后算个平均值也可以。
最后就可以算出自己的年盈余了。
一般来说,正常年盈余占年收入的30%就算及格了。
而负债不超过收入的40%,也算比较健康的。
四、流动账户
整理好资产之后,我们就可以来确定流动账户了,即我们手里平时要留多少钱。
正常来说,可以留六个月的日常支出,如果最近要办大事用钱,那就多留点。
譬如要生孩子,那你可以多留3w。
不用担心不够用,因为每个月还会有净收入流进来。
整理好之后,把这些钱放到灵活性比较强的货币基金里就可以了,譬如余额宝之类的。
五、安全账户和风险账户
除去保险账户和流动账户,剩下的就是投资账户了。
投资账户又分为安全账户和风险账户。
所谓安全账户,就是就做保本增值的投资,这类投资收益不高,而且期限比较长,也不会损失本金。
可以用作以后养老,也可以作为孩子的教育金等等。
保本保息的产品有哪些,可以看这张图(仅供参考):
风险账户指一般用来买股票、基金这类的钱,这类投资风险高,波动性也大,而且不保证保本。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投资理财的习惯,这里就不做展开了。
唯一要注意的就是,就是安全账户和风险账户的分配问题。
假设除去流动账户和保险账户的钱,你的年盈余是10w,那你就要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去给保险账户和风险账户做一个分配。
如果你是风险厌恶型的,就可以按8:2去分配这两个账户,8w放到安全账户里,2w放到风险账户里。
六、保险账户
下面说下最重要的、也是最复杂的保险账户。
我之前分享过一个观点,如果把我们的资产想象成一个蓄水池,保险就是这个蓄水池的堤坝。
保险的作用就是防止你的财富因为某些事情,突然大幅度缩水。
这句话很重要,是个大前提。
提到保险,就不得不提到社保。
很多人就会有这样一个困惑,有了社保还需要买保险吗?
社保里包含了养老保险、失业险、医疗险、生育险、工伤保险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五险”。
有了这五险,我们就有了基础的保障。
但如果家庭的顶梁柱发生意外或者重大疾病,这五险就有点捉襟见肘了。
所以对一个家庭来说,就需要额外配置一些保险。
当然,你也可以不同意哈,不同意看到上面就可以了,下面就不用看了。
另外,再次申明,本文不是广告,只是分享一些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常识。
下面说下保险的几个常见坑。
返还型保险:
有病治病,没病存钱拿利息。
这种理财和保障都兼顾的保险,通常在了解条款后,你会发现都不如直接拿一部分钱去买消费型保险,剩下的钱自己理财。
所以遇到返还型保险要当心。
要买就买大公司:
保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合同条款,跟公司的大小无关。
就算保险公司倒闭了,也会将你的保单转移给其他的保险公司。
我国的保险公司监管是非常严格的。
互联网保险不能买:
很多保险经纪人会跟你说互联网保险不能买。
我自己就曾经被人这样说过。
互联网只是渠道。
还是那句话,主要看条款。只要合同是有效的,保险就有效。
而且互联网保险通常更便宜,因为它销售成本更低一些。
那一个家庭除了五险,还应该配置哪些保险呢?
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,我甚至还买过一本讲保险的书去了解。
正常一个家庭需要额外配置的保险有四种:
重疾险、医疗险、意外险、寿险。
医疗险:
比较著名的就是“百万医疗险”,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。
一年保费就几百块,但保险额度可以超过百万。
买的时候注意一下续保时间,一般来说建议买可以续保20年的,这样就算这个产品下架了,后续你也是可以一直购买的。
意外险:
一年也几百块,基本上大人、小孩、老人都要配上。
意外是每个人都没法控制的,小孩磕磕碰碰很常见,老人手脚不利索也容易摔到……
重疾险和寿险:
医疗险虽然能报销掉治疗的大部分费用,但治疗期间的误工费是没法报销的。
如果一个家庭的家庭支柱突然倒下了,那家里的很多负债就没法偿还了,孩子的学费、父母的养老都可能会出现问题。
重疾险和寿险主要保障的就是这个。
所以重疾险又被称为“收入损失险”。
一旦符合理赔条件,被保人就可以一次性拿到一笔钱,这样家人就可以正常生活。
所以在买重疾险和寿险时,主要看家里谁挣得多。
而且重疾险通常比较昂贵,所以如果你才毕业,没什么收入,也没组建家庭,可以晚点再考虑。
但是要注意,重疾险购买的年龄越早越便宜,有的买30年,就可以保终身。
七、总结
四个账户里,我觉得最麻烦的就是保险账户,但保险账户不配置好,其他几个账户就不大好分配,因为不知道要留多少流动资金。
我之前就因为保险没买好,所以一直没法分配这几个账户,账户里有大量的流动资金,这样资金的效率就很低。
前几天在配置保险的时候,虽然已经知道要买什么了,但这里的暗坑还是很多,考虑到文章篇幅,没法说太深入。
建议大家可以去知乎上搜相关的文章阅读,一般会有人做保险测评,几篇文章一看,基本就知道该买什么了